搜索内容

输入关键词开始搜索...

🔍

输入关键词开始搜索

让-吕克·马里翁:神学逻辑导论[Part I (1)]

📑 目录

作者:Robyn Horner 译者:竱肇

首发日期:2021年12月首发于微信 目前日期:2025年11月2日

Part I 定位马里翁

1、背景介绍

让-吕克·马里翁,1946年出生于巴黎郊区的默顿(Meudon),是一名工程师和一名教师的儿子。马里翁最初在巴黎楠泰尔大学进修,随后又在索邦大学从事人文学科的本科学习,然后才最终决定去成为一名职业的哲学家。这一选择最终让他得以被乌尔姆大街上那所高度独特的世界级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ENS,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录取,入学高师是需要以通过竞争性考试为基础的。在那里,马里翁接受了当时非常多的思想巨人的教导,包括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1925-1995)和当时年轻的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与此同时,马里翁本人对神学的浓厚兴趣与日俱增,在路易·布耶1(Louis Bouyer,1913-2004)、让·达尼埃鲁2(Jean Daniélou,1905-1974)、亨利·德·吕巴克3(Henri de Lubac,1896-1991)和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1905-1988)4等神学家的影响下,他在私下里培养了自己相关的神学素养,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性的阅读。而且还必须要说的是,学生时代的马里翁恰逢了法国政治气氛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在1968年,他和当时其他许多人一样也卷入了学生暴动之中,并将学生时代这些年视为他一生中最重要、对他最具影响力的年月5。 1970 年,马里翁与一位学校教师,科琳娜·尼古拉(Corinne Nicolas)结了婚,他们的两个儿子分别于 1973 年和 1975 年出生。1972 年至1980 年间,他准备并通过了哲学教师资格考试(Agrégé dePhilosophie),并在索邦大学担任助理讲师,期间获得了有关笛卡尔早期思想的博士学位(Doctorat d’État)。在这个时间段里,马里翁还为笛卡尔基金会(“L’équipe Descartes”)贡献了许多力量6。他出版了他所说的第一个关于笛卡尔的三部曲系列作品:《论笛卡尔的灰色本体论》(Sur l’ontologie grise de Descartes,1975);《勒内·笛卡尔<指导心灵的规则>索引》,(Index des ‘Regulae ad Directionem Ingenii’ de RenéDescartes,1976,同Jean-Robert Armogathe一起编写);以及一本注释性的翻译:《笛卡尔:引导心灵寻找真理的有用而清晰的规则》(René Descartes. Règles utiles et claires pour ladirection de l’esprit en la recherche de la vérité,1977)7。与此同时,马里翁也在渐渐以神学家的身份声名鹊起,1968年,他在《复活》(Résurrection8杂志上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复活》后来被纳入到天主教“共融”期刊(Révue catholique internationale Communio,简称《Communio》)9这个体系之中,在上文提到的瑞士著名神学家巴尔塔萨要求下,马里翁成为该杂志法文版的创始编辑之一。马里翁与天主教人员的这种联系并非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有人认为“共融”(Communio)是天主教内部新保守主义的一个缩影,而马里翁代表了教会内部的保守主义推动力。例如,让-路易斯·施莱格尔(Jean-Louis Schlegel)观察了该期刊以后评论道:

尽管《Communio》本身否认这一点,但该评论刊物无疑是作为另一个更具批判性的国际神学评论刊物《Concilium》的对立面而出现的。《Communio》致力于在各个方面(教义学说、道德神学、教会体系、宗教纪律……)来为“罗马”或“官方”的天主教进行智识性的(和无条件)的辩护10

施莱格尔的评论是在对马里翁后来的作品《无需存在的上帝》(Dieu sans l’être)进行研究的背景下做出的,若干年后,大卫·特雷西在该书英文版的前言中回应了对马里翁神学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指责:

在这本书中,马里翁对当代神学和哲学合适模式的讨论已经超越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11以后]通常天主教内部的保守-自由对峙僵局(例如用天主教的术语来说,就是“Concilium-Communio”12——以这两种期刊为代表的立场差异)。在一些教会问题上(比如说马里翁在这里对作为神学家的主教们进行的的有趣思考),他同情的天主教期刊显然是《Communio》,而不是(像我一样)同情《Concilium》期刊。然而,这本书中令人震惊和振奋的一点是,它本身是没有任何内部宗派性的争论的……13

通过 1970 年代对《复活》和其他一些期刊所作的杰出贡献,马里翁表明了他本人对神学和哲学的广泛兴趣——有关于启示、道成肉身、圣体圣事(eucharist)的文章;对奥古斯丁、“忏悔者”圣马克西穆斯和亚略巴谷的狄奥尼修斯(以下简称狄奥尼修斯)进行的各方面的研究;对诠释学、图像学、“上帝之死”命题的研究,当然还有笛卡尔研究。对教父哲学文本的分析反映了马里翁本人参与到了对二十世纪法国这一领域的复兴的贡献之中。并且,他承认对于这些研究而言,他不仅要感谢吕巴克(Henri de Lubac)和达尼埃鲁(Jean Daniélou)的帮助,还要感谢的是马里旦14(Jacques Maritain,1882—1973)和艾蒂安·吉尔森15(Étienne Gilson,1884-1978)这两位神哲学家。而在神学的研究方面,马里翁的真正开端之作是1977年由格拉塞出版社(Grasset)出版的《偶像与距离:五项研究》(L’idole et la distance:cinq études),这可以说是马里翁第一部完整的神学著作,它将马里翁的许多不同兴趣结合在一起16。目前来看它都仍然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它在范围上就是如此雄心勃勃:首先代表了想要在弗里德里希·尼采和马丁·海德格尔之后对神学进行严肃思考的尝试,同时着眼于在德里达和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当代方向,又能参考到神学经典——包括狄奥尼修斯(Denys)和尼萨的格里高利。能够让神学如此真正地融入欧洲哲学的各个领域之中,这是相当罕见的。它同时也标志着马里翁本人对神学发展来说的特殊贡献:他对哲学史的非凡了解(特别是其在20世纪的表现形式),这意味着他能够与基督教传统进行的对话是异常丰富的。所以,关于《偶像与距离》这本书,斯坦尼斯拉斯·布列顿 (Stanislas Breton)17甚至如此评论道:“就我而言,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某种思想介质所能达到的最高‘形象’(figure),人们称之为‘哲学’和‘神学’的东西在没有混淆或割裂的情况下交流了他们的‘术语’ (idioms)……”18

马里翁于1980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的第一个职位是在距离巴黎西南部有一段距离的普瓦捷大学(Université de Poitiers)教学,因此他每周都会去那里通勤。普瓦捷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1431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笛卡尔本人的母校19。但是马里翁被任命在普瓦捷教书其实还有着某种更深层的联系:列维纳斯1963年到1967年间也在那里任教过——这样看来,马里翁很早就已经在跟随列维纳斯的脚步前进(至少在机构层面上是这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里翁完成了他的下一本有关于笛卡尔的书,这本书的重点是神学:《论笛卡尔的白色神学》(Sur la théologie blanche de Descartes20。这本书出版后不久,《无需存在的上帝》也登上了法国人的书架。马里翁在神学史上注定会颇具争议的地位,也就得到了牢固的保证21

那时,马里翁已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他已经被邀请过在几个欧洲国家和南美洲进行演讲。在欧洲学界,他首先是一位公认的笛卡尔研究权威学者。他关于海德格尔的研究著作,也在一个与法语世界以外进行对话的论坛中得到了检验22。但恰恰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马里翁的事业才真正开始向各个方面蓬勃发展,也就是说,不再仅仅是因为《无需存在的上帝》,更是因为他广泛的学术兴趣:诸如笛卡尔研究,哲学史研究,以及他所处的哲学与神学交叉点之处。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开始进入到北美学者的意识之中。正如我们可以预料的那样,马里翁当时就在加拿大的法语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讲英语的人来说,此时的马里翁开始在美国发表学术论文这件事显然更重要一些——他最初是以笛卡尔研究专家的身份在英语世界登场的。在1983年,马里翁首次出现于美国——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言。这件事也标志着马里翁与丹尼尔·加伯(Daniel Garber)之间关系的开始——丹尼尔·加伯现在是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23。加伯对马里翁哲学工作进行了堪称狂热的推崇,这从他在《笛卡尔问题》(Cartesian Questions)第一卷的英文版前言中写下的开头几句话中就已经显而易见:“让-吕克·马里翁是当今法国年轻一代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也是在世的三四位最重要的现代哲学史学家之一”24。显然,其他人要么要去赞同这一观点,要么热衷于去检验这句话的有效性。这样一来,马里翁的演讲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增加,从那时起,他不仅前往了很多法国和欧洲的主要学术中心进行访问交流,还去了加拿大、突尼斯、以色列和日本,并多次前往许多美国的知名学术机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仅是马里翁开始广泛旅行的时期,而且它仍然是一个富有成果的写作时期。1983年和1984年实现了两次合作工程:第一次是专门为马里翁的老师费迪南德·阿尔奎25(Ferdinand Alquié)写的一本书,第二次是一本关于现象学和形而上学的论文集26。参与后一本书的写作标志着马里翁开始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新的研究,这已被证明是他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他阅读海德格尔的有力工具。 1986 年,马里翁关于笛卡尔的第一个三部曲作品其最后一部分也出版了:《Sur le prisme métaphysique de Descartes.Constitution et limites de l’onto-théo-logie dans la pensée cartésienne》[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棱镜:笛卡尔思想的构造和本体论神学的界限],在普瓦捷完成27。同年出版的神学著作则有《慈爱的序章》(prolegomènes à la charité )[Prolegomena to Charity] ,以及一本向让-弗朗索瓦 · 拉卡蒙蒂28(Jean-François Lacalmontie)致敬的作品29。与此同时,对《无需存在的上帝》的回应也以更大的势头出现。罗杰·弗诺(Roger Verneaux)的小册子就阐明了神学上最极端的一种抨击:在对《无需存在的上帝》一书进行的评论中,他指责马里翁这种观点是在无视三位一体的教义和基督的教导,是在指控圣托马斯·阿奎那亵渎神明,甚至是在断言教会根本就是错的30。这种纯粹教条的无端指控,以及其他一些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马里翁走出了神学保守主义,进入到了激进神学的领域之中。

1989年,法兰西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他的重要新书:《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Réduction et donation: recherches sur Husserl,Heidegger et la phénoménologie31。在这部作品中,马里翁有意地远离了具体的神学问题,继续着他早先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并首次详细地阐述了他对胡塞尔的立场。然而,这却并不是这部作品被学界接受的方式。在随后的几年里,关于马里翁的争论焦点在于,他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他的神学兴趣和他的哲学兴趣分开32。格雷厄姆·沃德 (Graham Ward) 直言不讳地谈到了马里翁对当代思想理论的参与导致的问题——这与他的“信仰承诺”或他在其他地方所说的的“不加批判的信守教条”(uncritical dogmatism)之间具有极为紧张的关系33。而在《还原与给予》出版的时候,马里翁已经从普瓦捷大学离开,去了楠泰尔大学34担任哲学系主任——列维纳斯先生从1967年到1973年为止一直在那里任教,在1960年代末那段动荡的时期,这里也是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家35。1991年的时候,他还去了巴黎天主教大学的哲学系担任客座教授。以及,关于马里翁的现象学是一种隐密神学的指责,可能因为同年出版的《可见者的交错》(La Croisée du Visible)而得到了强化。这本书关注的是图像(image)这一非常当代化的问题——对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等思想家的研究来说,图像甚至处于某种核心性的位置。但是最终马里翁这部作品又回到了比较神学性的偶像(idol)和圣像(icon)研究36之中,最终以对十字架的思考而告终37。《可见者的交错》精心融合了马里翁对现象学的研究、对美术的广泛兴趣和对宗教的热忱。马里翁在1992年5月与保罗·利科、让-路易斯·克雷蒂安38(Jean-Louis Chrétien)以及米歇尔·亨利39(Michel Henry)的座谈会上发展了他对“饱和”现象(le phénomène saturé)的思考,从而得出了关于反向意向性(reverse intentionality)的结论(在这种意向性中,“我”是由他者的目光形成的,这种目光通过[圣像]产生)。这一年晚些时候,那次会议的会议记录以《现象学与神学》(Phénoménologie et Théologie)的形式发表,很多批评他的人因此毫不怀疑地认为,马里翁是在用现象学来支撑自己的神学议题40。对于这种说法,马里翁总是强烈反对;至于某者是否可以还原为他者,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如此,1992年也是他获得了享有盛誉的法兰西学院哲学奖(prestigious Grand Prix de Philosophie de l’AcadémieFrançaise)的一年。

与此同时,更多关于笛卡尔的工作正在进行中。《笛卡尔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Questions cartésiennes: Méthode et métaphysique)的第一卷于1991年推出,这是一本关于笛卡尔方法的七篇论文集41。1994年,在索邦大学和巴黎高师就这一主题举行了学术会议之后,他又与让-马里·贝萨德(Jean-Marie Beyssade)一起编写了《笛卡尔:批评与回应》(Descartes:objecter et répondre42。同年,马里翁还参与了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的法语版翻译小组43。他又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的邀请,担任了为期三个月的客座教授,教授笛卡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也是他的几个兴趣所在。这标志着马里翁与芝加哥大学长期合作的开始,他现在每年都在神学院教书,再次追随着保罗·利科44的脚步。

虽然马里翁的哲学早已超越了《无需存在的上帝》这本书。但在1991年,还是由于该书英译本的出现,才使得他受到了英语神学界的强烈关注。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是由托马斯·A·卡尔森(Thomas A. Carlson)完成的,他当时是马里翁在芝加哥的学生。正如我已经指出的,虽然它在法国接受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争议,但它至少在早先出版的《偶像和距离》影响下,具有一定的铺垫性。并且马里翁的哲学又是相当自然地从法国当时特定的哲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而马里翁自己在英文版的序言中也描述了第一次出版的情况:“在它第一次出版的时候,《无需存在的上帝》在法国和其他地方引起了相当激烈的辩论。奇怪的是,更能接受这本书论点是哲学学者,而不是神学学者和信众。”45。对于英文版的出现,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观察到:

诸如此类的书有同时招致哲学家和神学家二者愤怒的风险,前者要求公正地对待他们的反对意见,后者要求公正的答复其商榷意见。很可能是因为马里翁对海德格尔的依赖和他对所有“形而上学”的破坏,阻止了马里翁向每一个人展现他自己的哲学。尽管如此,作者愿意接受审判家们的谩骂,这就有足够的理由为他的作品喝彩了。毕竟,很久以前就有人警告我们,只有“少数人,经过很长时间,并且掺杂着许多错误后”,才能理性地了解这些问题的真相。46

对于其英语读者来说,《无需存在的上帝》阅读起来要求很高,其中原因有很多。弗格斯·科尔(Fergus Kerr)就感叹道:“对于英语国家的宗教哲学家来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应对关于‘存在’(being)的话题。这个词,至少到今天为止,根本没有它在法语中似乎具有的那种形而上学光环”47。约翰·麦夸里(John Macquarrie)更关注这个书名可能带来的现成误解,他写道:“不要误解马里翁的书名,这非常重要……人们可能会认为它否定了上帝的任何独立实相(independent reality),并将神矮化为人类意识中的一种观念但事实并非如此”48。虽然麦夸里敏感的意识到标题可能引出的含义具有着复杂性,但他的评论其实也突出了另一个困难:对艰涩的“存在”进行理解,是对于不熟悉马里翁作品的其他背景(即任何一个不了解现代大陆哲学的)读者来说最主要的困难。而且撇开文本本身的困难不谈,读者在事实上需要知道众多的大陆哲学思想——不仅是海德格尔的思想,还有列维纳斯的思想,等等。

而从神学的角度来看,麦夸里针对的问题与许多评论家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发现的问题相同,即认为马里翁夸大了爱与存在之间的对立,并且他似乎假设存在总是被单义使用49。麦夸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因其对海德格尔的深刻了解而略有不同,然而他了解的却是这样一个在基督教视角中已经被转变了的海德格尔——在这种进路50中,一个准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就成了人类欲望和自我超越的目标,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同。因此,放弃本体论框架的必要性是不可想象的51。其他的批评家也会提出类似的观点,只不过是以托马斯·阿奎那为背景。布莱恩·尚利(Brian Shanley)后来反驳了对马里翁的断言,从而总结了这场辩论:

圣托马斯评论》(The Revue thomiste)出版了一本论文集,试图从海德格尔对西方形而上学作为“本体论-神学”的指控中为托马斯·阿奎那辩护,这自然并不令人惊讶。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文集中最重要的平反之作竟是让-吕克·马里翁所写。惊讶的原因当然很明显,马里翁早先那本有影响力的作品《无需存在的上帝》(Dieu sans l’être,1982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对阿奎那的严厉指控,并且甚至认为他是“本体论-神学”的主要始作俑者。在那本书里,马里翁认为,通过在他的神圣命名学说中颠倒了伪狄奥尼索斯(Pseudo-Dionysian)式的“善优先于存在”观,阿奎那已经致命地远离了启示和信仰的上帝,这种上帝从根本上来说是爱……52

事实上,马里翁已经用英文版的序言缓和了对阿奎那派学者的批评立场,他重读了托马斯。马里翁在重读后认为,阿奎那既没有将上帝“锁”到“存在”之中,也没有简单地延续那种有关上帝的形而上学概念。这与托马斯主义者为了回应马里翁的抨击所做的理论重建工作相一致:即,当托马斯把上帝说成“存在”时,他这样做的方式是不会简单地将人类概念转移到上帝身上53。但马里翁仍然声称,即使摆脱了形而上学的阴影,“存在”也绝不是上帝最合适的名称54

因此,理解马里翁这本书所要求的不仅是对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人的知识性掌握,还有它对托马斯的传统解读所提出的挑战。然而除此之外,《无需存在的上帝》最常被人记住的可能是它本身包含的关于主教权威的立场。在题为《论神学的圣体场所》一章中,马里翁认为:“……只有主教才完全配得上神学家的称号”55。这一章最初是在教皇访问法国的背景下写的,因此这引起了关于马里翁政治观点的最大争议,这样一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篇他为写作引起的误解感到遗憾的作品。因为,他辩称,他最狭义的论点是:神学从根本上是对圣餐的诠释。因此,只有主教或主教的代表,以基督位格(persona Christi)行事,才能从事神学56。这有许多含义,但最尖锐的问题其实是这样一来,包括妇女在内的平信徒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角色。对他的论点进行更广泛的解读是,只有那些与教会的信理权威保持一致的人才能合法地承担这一解释学任务。把马里翁本人的观点解读的更加温和,当然更有可能更贴近他自己的意图(毕竟马里翁作为一个神学家,他也并不是被任命出来的) ,所以问题仍然是:与这种权威保持一致意味着什么。鉴于最近在美国关于教授神学的必要性的争论,最好的做法可能还是温和化的解读马里翁这一观点。

1996年,马里翁不仅被任命为了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哲学系主任,而且还担任了卡特尔研究中心主任、法兰西大学联合出版社“Épiméthée”系列的主编。尽管有人对其作品中很浓厚的神学主旨提出了质疑,但马里翁在这一点上已经很好地赢得了哲学同行的认可。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断重申自己作为哲学家的完全性:在搬回到了巴黎拉丁区中心居住的同时,马里翁也开始去试图从事那些更严格的哲学问题,这至少是为了严格遵守政教分离的教会和国家之间关系——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对政教分离的强调是相当严格的。不过,哲学化研究却并没有阻止马里翁对笛卡尔的神学进行研究,这出现在下一卷的《笛卡尔问题》(Questions cartésiennes)中57。同样的,在其这一时期的新作《被给予:走向一种给予的现象学》(Étant donné. Essai d’une phénoménologie de ladonation) (1997)之中,虽然理论重点的哲学转移在他对批评者的回应中得到了明确的强调58。但奇怪的是在这本书中,他再次讨论了启示现象的哲学可能性。也许这本书比其他任何书都更加凸显了马里翁试图将自己限制在哲学上的模糊不清。

就在《被给予》出版在即这段时间的前夕,关于神学承诺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马里翁这些哲学成果的争论,尤其是神学在他对现象学方法进行更新和应用时的阴影到底有多大这一点的争论,于1997年在 维拉诺瓦 爆发。约翰·卡普托(John Caputo)和迈克尔·斯坎隆(Michael Scanlon)邀请马里翁(Marion)和他的老师雅克·德里达(Derrida)担任当年9月首届“宗教与后现代主义”会议的主题发言人。马里翁和德里达提交的论文、以及他们随后的公开辩论,都从礼物问题的角度揭示了大量与神学和现象学有关的问题,也揭示了他们作为两位备受瞩目思想家之间的思想博弈,更是揭示了法国哲学(或曰“法国理论”)的未来方向。在这场辩论中,学生最终与老师正面交锋:这既关于思想超越与克服的激烈辩论,又关于两颗智识心灵的伟大相遇59

《被给予》深化和巩固了马里翁对现象学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对该领域的重大贡献。它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列维纳斯对马里翁哲学的影响,他于 1995 年底去世,这成为许多关于他思想的座谈会和新研究产生的催化剂。 1998 年,马里翁对他的致敬被出版为书籍:《La voix sans nom。 Hommage-à partir-de Lévinas》。2000 年,在马里翁的指导下,法兰西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关于列维纳斯的论文集《Emmanuel Lévinas: Positivité et transcendance60。他自己的论文集《从他者到个体性》61D’autruiál’Individudu)将他与列维纳斯思想的对话主要集中在了主体性(subjectivity)的问题上。在2001年,列维纳斯又作为主角出现在马里翁完全致力于饱和现象的书中: 《De surcroît: études les phénomines saturés》[过度: 对饱和现象的研究]62。马里翁认为,这本书算是完成了一个从《还原与给予》以及《被给予》开始的现象学三部曲。它不仅代表了对现象学可能性的重要探索,也代表了对解释学在现象学中的作用的探索。后者在早先对马里昂作品的批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尤其是在现象学和解释学之间的转变方面,一个发达的神学似乎需要二者这样做63。意想不到的是,这是一个修订版的《In the Name:如何避免谈论否定神学》(In the Name: How to Avoid Speaking of ‘Negative Theology’)(也就是马里翁曾在维拉诺瓦提交的论文) ,在这里,他选择了过度(Excess)作为结论,因此神学性的问题在这里就再次发挥了作用。在撰写本文时,马里恩的最新作品是《情爱现象学64Le phénomène érotique),这是一项关于爱的研究,它延续了《偶像与距离》和《慈爱的序章》中开始的工作,因此无疑同时是哲学的、现象学的、神学的。

在这篇关于马里翁哲学生涯的简短叙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成为争议性人物的几个领域、可以发现他对神学的浓厚兴趣、可以观察他作品的多产,并且可以感受到他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成就。然而,其思想的复杂性也开始变得明晰起来,这对那些不熟悉他所处背景的人来说无疑是个严重的问题。只有对这些背景具有很深入的了解,他对当代神学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探索。


没想到这章的一半篇幅耗在了注释上,一是霍纳阿姨的原注释就很多,二是我自己也有的没的乱加了不少(虽然不一定都有用就是了)。其中的不少信息还是蛮关键的感觉


  1. 路易 · 布耶(Louis · Bouyer 1913年2月17日——2004年10月22日),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新教家庭,在获得索邦大学学位后,先后在巴黎和斯特拉斯堡的新教学院学习神学。1936年,他被任命为路德教牧师,并担任巴黎三一路德教教区牧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为止。在1939年,他对阿塔纳修(Athanasius)的基督论和教会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使他决定加入天主教会。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神学思想家,尤其是在历史、礼拜仪式和精神领域见长,曾两次被教宗任命为国际神学委员会的顾问。并且作为作为“Peritus”(拉丁语“顾问”之意,罗马天主教神学家的委任头衔)参与到梵蒂冈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之中,帮助提出大公会议的会议愿景。但对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总体持负面态度。1999年获得了法国学院红衣主教-格兰特奖(Cardinal-Grente Award)。他于2004年10月22日在巴黎去世,去世时深陷阿尔茨海默症的折磨多年。(译者注) ↩︎

  2. 让 · 达尼埃鲁 (Jean-Guenolé-MarieDaniélou S.J. 1905年5月14日——1974年5月20日),法国耶稣会士、红衣主教,也是国际知名的教父、天主教神学家和教会史学家,法兰西学院的成员。在1939 - 1940年间为法国空军服役,随着法国沦陷,他又回到了平民生活之中,并于1942年完成了关于尼萨的格里高利精神学说的论文。他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教父哲学研究上,这使得他通常避免使用新托马斯主义的术语和方法,而使用更具关联性的词汇。1944年,他被任命为巴黎天主教学院早期基督教历史教授,后来成为那里的院长。他曾两次拒绝红衣主教的委任,但在保禄六世的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一头衔。1974 年,他意外地死于一名据称是妓女的妇女家中。耶稣会经调查后表示,达尼埃鲁带了一笔钱来支付该女子丈夫的保释金。(译者注) ↩︎

  3. 亨利 · 德 · 吕巴克(Henri de Lubae,1896~1991),法国现代著名的神学家。出生于阿尔切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1913年加入耶稣会,1927年成为天主教神父,自1929年起担任里昂天主教学院教授,1929年至1961年,他一直都在那里教书,但有两次中断——第一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他因参与法国抵抗运动而被迫转入地下——他的许多教会伙伴因此永远失去了生命;第二次是在1950年到1958年,当时耶稣会在罗马方面的压力下,解除了他的教职。他与同为耶稣会士的让-达尼埃鲁(Jean Daniélou,见上条注释)共同编辑了《基督教源流丛书》(Sources Chrétiennes)系列,这是一套双语的早期基督教文本和教父哲学文本的批判性版本,从而为教父哲学和神圣传统学说的研究注入了活力。1957年当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道德和政治科学院院士。在六十年代被教宗作为专家召入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神学委员会,他的著作与教义学研究在大公会议争论中曾发挥关键作用。1983年被擢升为枢机主教。他的理论集中探讨人对神的关系的神秘性和宗教史问题。编写了大量著作,研究范围从教父哲学一直到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现法国正在编辑出版其五十卷全集。(译者注) ↩︎

  4. 汉斯 · 乌尔斯 · 冯 · 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1905年-1988年),瑞士人,二十世纪天主教最具影响力的神学家之一。同期的神学家中,他的影响力只有卡尔·拉纳 可媲美。他著作丰厚,学问渊博,不但神学有高深的造诣,在哲学、艺术、文化等范畴,亦素有研究和见解。他从来没有担任神学院或大学教育的工作,不属于学院派的学者,但他的神学极受罗马教庭的尊重和肯定,曾获颁授保罗六世奖,并于1988年被任命为枢机,是这批被任命的枢机中唯一没有主教名衔的人,但他在任命典礼前即去世。他善于把他对教会及艺术文化的认识,溶入于他的学术研究之中,让他的神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现世性。巴尔塔萨早年曾经于耶稣会修士班学习,修习该会的灵修传统。40年代,他移居巴塞尔,眼光亦有所转向,开始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并创立学生训练团契(SSG)及后期的学术工作团契(AAG)。同期,他受女医生Adrienne von Speyr影响,在信仰的追求上有所转向,认为教会作为世界机构,应在世界之中追随耶稣的救赎。他的整套神学系统见于他晚期(1961-87) 的三部神学巨著,包括:6册(英文7册)《荣耀:神学美学》(The Glory of the Lord):论及神的荣耀如何从美、从基督中反映出来;及基督教的传统中如何表现这美的信仰;5册《神学戏剧学》(Theo-Drama):以基督作中心,展示神的启示如何在世界中彰显,及人在当中的参与与自己,来探讨人的伦理行为;3册《神学逻辑学》(Theo-Logic):讨论真理的本质,尤其是如何藉基督进入真理。(译者注) ↩︎

  5. 见《无需存在的上帝》英文版序言:Jean-LucMarion, God Without Be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xix-xxv,xix。我将在本文中提到的《无需存在的上帝》法文原文来自于这个版本:《Dieu sans l’être》. Hors-texte, Rev. ed. (1982.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1)。法兰西大学联合出版社(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于 2002 年发行了该书的法文新版本。 ↩︎

  6. 笛卡尔学会(Équipe Descartes)成立于1973年,由皮埃尔·科斯塔贝尔(Pierre Costabel)领导建立,是一群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Recherche Science Fique)合作的学者,他们的工作是分析已发表的那些关于笛卡尔的研究成果。 ↩︎

  7. 丹尼尔·加伯(DanielGarber)在《笛卡尔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Chicago 1999)译本序言中认为,法语“grise”应该被翻译为“隐藏的”,而不是“灰色的”。另外,本处所指的三部曲书籍可参考的法文版为:1、让-吕克·马里翁,《Sur l’ontologie grise de Descartes.Science cartésienne et savoir aristotélicien dans les ‘Regulae’》(第三版)(Paris: J. Vrin, 1993);2、让-吕克·马里翁、J-R·阿莫加特(J.-R. Armogathe)主编,《Indexdes‘Regulae ad directionem ingenii’ de René Descartes》 (Rome: Edizioni dell’Ateneo, 1976);3、让-吕克·马里翁、皮埃尔·科斯塔贝尔(Pierre Costabel)主编,《RenéDescartes. Règles utiles et claires pour la direction de l’esprit en larecherche de la vérité》(La Haye: MartinusNijhoff, 1977). ↩︎

  8. 复活》(Résurrection)是一本法国天主教双月刊杂志,刊登新闻和天主教组织相关内容,于1956年由巴黎神父、致力于青年的黎塞留中心创始人马克西姆 · 查尔斯神父(AbbéMaxime Charles)主教创立。该杂志的宗旨是“从圣经和教会的资源中深化神学,以帮助解决当时最迫切的问题”。该杂志一直由青年学者和学生组织编写,但是得到了天主教内部许多高层人士的大力支持(除以上几个人之外,支持者还有玛利-约瑟夫·勒吉洛等人)(译者注) ↩︎

  9. Communio》是一个神学期刊的联合会,由约瑟夫·拉辛格(JosephAloisius Ratzinger,即天主教第265任教宗,本笃十六世)、汉斯·乌斯·冯·巴尔塔萨、亨利·德·吕巴克、沃尔特·卡斯珀(Walter Kasper,德国的天主教红衣主教和神学家。宗座促进基督信徒合一委员会的名誉主席)、马克·韦莱特(Marc Ouellet,加拿大神学家,长期担任圣公会事务公会主席、教廷拉丁Амери洲事务委员会主席)、路易·布耶等人于1972年成立。《Communio》作为期刊体系现已出版整15版(包括德语、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现在已经是天主教思想界最重要的期刊体系之一。这些期刊彼此之间独立编辑,但也出版彼此文章的翻译。它通常被认为是《Concilium》杂志的姊妹出版物和在神学上的理论对手。(译者注) ↩︎

  10. 见Jean-LouisSchlegel, “Dieu sans l’être. À propos de J.-L. Marion,” Esprit. (1984): 26–36,26n1. ↩︎

  11. 梵蒂冈第二次普世公会议(Concilium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是天主教第二十一次普世大公会议。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开,1965年12月8日由新任教宗保禄六世宣布闭幕。是整个基督教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发表文件最多和涉及内容最广泛的一次会议。它作出许多重大的改变,从而全面掀起了罗马天主教在当代世界的革新运动。(译者注) ↩︎

  12. Concilium》是罗马天主教神学的学术期刊。它成立于1965年,每年出版五次。该期刊由安东·范登·布加尔德(Antonvan den Boogaard)、保罗·班德(Paul Brand)、伊芙·孔加尔(Yves Congar,1904-1995)、孔汉思(HansKüng,1928—2021)、卡尔·拉纳(Karl Rahner,1904 – 1984)、约翰·默茨(Johann Baptist Metz,1928 – 2019)、爱德华·施莱比克斯(Edward Schillebeeckx,1914 - 2009)、亨利·德·吕巴克、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和创办。因为理念上的严重争执,巴尔塔萨和德-吕巴克后来从编辑部之中辞职,并创立了《Communio》,成为《Concilium》的竞争对手。《Concilium》旨在促进当代神学能够进行以“梵蒂冈二次大公会议精神”为基础的神学讨论。它是一本天主教期刊,但对其他基督教神学传统和非基督教信仰开放。(译者注) ↩︎

  13. Tracy, “Foreword,”God Without Being ix–xv, xv. 特雷西是《Concilium》编辑委员会的成员。. ↩︎

  14. 雅克·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1882年11月18日 – 1973年4月28日)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在新教的家庭出身,一直奉行不可知论,早年信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后来在1906年皈依天主教。是二十世纪托马斯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也是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重要阐释者。其新托马斯主义法学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产生了关键性的参照作用。马里旦是教宗保禄六世的导师,二人同时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保禄六世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尾声向他的老师提出“给科学家们的文告”发布。马里旦的兴趣和著作涉猎哲学多个范畴,其中包括美学、政治理论、法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等方面,并对教育、礼拜仪式和教会学的本质有所研究。一生出版超过60本著作,主要有《哲学导论》、《宗教和文化》、《现代世界的自由》、《真正的人道主义》《人权和自然法》、《基督教和民主》、《个人和共同福利》、《人和国家》、《美国的回顾》。(译者注) ↩︎

  15. 埃蒂安·亨利·吉尔森 (ÉtienneHenry Gilson,1884年6月13日-1978年9月19日) 是法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曾是里尔、斯特拉斯堡、索邦、哈佛、多伦多、巴黎高等专科学校(EPHE)、法兰西学院(Collège de France)的教授,也是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的成员。他也是荣誉军团的一名军官,并在1914-1918年间作为少尉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获得了十字架勋章(Croix DeGuerre)。作为中世纪哲学的学者,他最初专攻笛卡尔的思想,但也根据托马斯·阿奎那的传统进行哲学思考,并且在哲学的实际领域,以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为基础来为哲学实在论辩护,从而与马里旦一起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后期新托马斯主义的复兴,尽管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家。1946 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成员。他也被提名过诺贝尔文学奖。另外,他与耶稣会神学家、红衣主教亨利·德·吕巴克有深交,他们之间的通信已经出版。(译者注) ↩︎

  16. 这本书的法文与英文版可参见Jean-LucMarion, L’idole et la distance: cinq études (Paris: B. Grasset, 1977);The Idol and Distance: FiveStudies, trans. Thomas A. Carlson, Perspectives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ed.John D. Caputo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1). ↩︎

  17. 斯坦尼拉斯·布列顿 (StanislasBreton,1912年6月3日-2005年4月2日) 法国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先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天主教大学和里昂天主教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博士时受雷蒙·阿隆指导,博士论文以批判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尼古拉·哈特曼为研究对象。1970年在路易·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提名下,他被任命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en Supérieure)的专席讲师(Maütre de Conféence),他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职位的天主教哲学家。(译者注) ↩︎

  18. 见Stanislas Breton,Archives de Philosophie 43 (1980): 152–57, 152. ↩︎

  19. 马里翁注意到,让-罗伯特·阿莫加特(Jean-RobertArmogathe)和文森特·卡罗(Vincent Carraud)已经发现了笛卡尔的博士论文,该论文是于1616年在普瓦捷大学进行的答辩。这里可以参考马里翁本人的《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棱镜》一书。参见于英译本Jean-Luc Marion, OnDescartes’ Metaphysical Prism: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imits ofOnto-theo-logy in Cartesian Thought, trans. Jeffrey L. Kosk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xvii. 该书法文原版为Surle prisme métaphysique de Descartes. Constitution et limites del’onto-théo-logie dans la pensée cartésienn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France, 1986) ↩︎

  20. 这个翻译其实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法文原版为Jean-LucMarion, Sur la théologie blanche de Descartes. Analogie, création des véritéséternelles et fondement, Rev. ed.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1).。在英文译者之中,丹尼尔·加伯(DanielGarber)将“blanche”译为“空白”(blank),而不是通行的“白色”(white),因此与Jeffrey L. Kosky形成了对比。可见马里翁,《论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棱镜》(5) (On Descartes’Metaphysical Prism 5)。 ↩︎

  21. 无需存在的上帝》(《Dieusans l’être》)这本书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这本书神学观点的回应不仅出现在法国乃至世界的学术期刊上,也出现在法国的全国性报纸和众多通行的教会资料中。 ↩︎

  22. 我指的是导致了以下成果出版的会议:《海德格尔与上帝之问》,RichardKearney and Joseph S. O’Leary, eds., Heidegger et la question de Dieu (Paris:Grasset, 1980)。马里翁为这本论文集提供的文章是《La double idolâtrie》,这篇文章后来成了《无需存在的上帝》文本的一部分。 ↩︎

  23. 丹尼尔·加伯 (DanielGarber,1949 — ) 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包括博士在内的所有学位。1975年在罗德里克·弗斯(RoderickFirth)和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指导下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他从1975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但是2002年(在这本书成书时间左右)加入了普林斯顿大学,担任A. Watson Armour, III哲学教席教授。(译者注) ↩︎

  24. 见Garber,“Foreword,” Jean-Luc Marion, Cartesian Questions: Method and Metaphysicsix–xiii, ix. ↩︎

  25. 费迪南德·阿尔奎(FerdinandAlquié,1906年12月8日- 1985年2月28日)法国哲学家,在1931年至1945年期间,他是多个省级和巴黎大学的教授,后来他在蒙彼利埃大学和索邦大学工作,直到1979年退休。他强烈反对一切形式的哲学一元论,认为人类生活中渗透着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既反对极权主义,又反对马克思主义。曾是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的老师,指导了德勒兹的《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据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说,他指责德勒兹在生物学、心理学和其他领域着力过重,忽视了形而上学本身。德勒兹则认为其兴趣点恰恰是形而上学的科学需要,而不是某种科学哲学。阿尔奎在索邦大学的学生众多,除德勒兹和马里翁外还有芬兰女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专家莉莉·阿兰(LilliKristina Alanen)等。阿尔奎出版了许多关于笛卡尔、康德和斯宾诺莎的书,甚至还有一本关于尼古拉斯·马勒布兰奇的书,是极为重要的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另外,他与安德烈·布勒东(AndréBreton)关系密切,支持超现实主义运动,并撰写了《超现实主义哲学》(1955年)一书,主张将超现实主义视为一种人本主义形式,重视无意识充满活力的潜力。(译者注) ↩︎

  26. 这两本书分别是:Jean-LucMarion and J. Deprun, La passion de la raison. Hommage à Ferdinand Alquié(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83);和 Jean-Luc Marion and G.Planty-Bonjour, eds., Phénoménologie et métaphysique (Paris: 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84). ↩︎

  27. 如前所述,第一个三部曲包括《Sur l’ontologie grise deDescartes》、《the Index des ‘Regulaead Directionem Ingenii’ de René Descartes》、《RenéDescartes. Règles utiles et claires pour la direction de l’esprit en la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第二个三部曲再次以《Sur l’ontologie grise deDescartes》(hence it is a doubletriptych)开始,但是接下来的却是以下两部作品《Sur la théologie blanchede Descartes》和《Sur le prismemétaphysique de Descartes》。因此,马里翁在最后一部作品的序言中写道,“结论是,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一个孪生笛卡尔三部曲”。参见Marion, On Descartes’Metaphysical Prism xv. ↩︎

  28. 让-弗朗索瓦•拉卡蒙蒂(Jean-FrançoisLacalmontie),当代画家。1947年出生于法国,对他来说,绘画是素描轮廓的延续。他的绘画方式被称为“自动”绘画。这种绘画方式是首先绘制出一组简单的形状,用墨水在纸上对此进行再次描绘,或者用喷灯点燃留下形状的镂空,从而形成一种形状的符号表。接下来这些符号将会被直接画在画布上,其看起来的效果,似乎是要在画布空白的表面上进行偷偷移动一样。参观者可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解读作品。(译者注) ↩︎

  29. 参见Jean-LucMarion, ‘Ce que cela donne.’ Jean-François Lacalmontie (Paris: Éditions de laDifférence, 1986);和 Prolégomènes à lacharité, 2nd ed. (1986. Paris: Éditions de la Différence, 1991). ↩︎

  30. 参见Roger Verneaux,Étude critique du livre “Dieu sans l’être” (Paris: Téqui, 1986). ↩︎

  31. 本书法文原版可参见Jean-LucMarion, Réduction et donation: recherches sur Husserl, Heidegger et laphénoménologi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89);中译参见:《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

  32. 参见《形而上学与道德评论》第96.1期特刊(1991年)[Revue de métaphysiqueet de morale 96.1 (1991) ]和《Transversalités: Revuede l’Institut Catholique de Paris 70》(Avril–Juin1999),该刊专门评述了马里翁的作品,以及雅克·德里达的《给定时间:论伪币》[Donnerle temps. I. La fausse monnaie (Paris: Galilée, 1991)];相关著述则有Dominique Janicaud,《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Dominique Janicaud, Le tournantthéologiqu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française)(Combas:Editionsde l’Eclat,1991)和《破碎的现象学》[La phénoménologie éclatée (Combas:Éditions de l’éclat, 1998)]. ↩︎

  33. 参见Graham Ward,“Introducing Jean-Luc Marion,” New Blackfriars 76.895 (1995): 317–24, 317; “TheTheological Project of Jean-Luc Marion,” Post-Secular Philosophy: BetweenPhilosophy and Theology, ed. Philip Blond (London: Routledge, 1998) 67–106,229. ↩︎

  34. 楠泰尔大学(UniversitéParis Nanterre),即巴黎第十大学(Universitéde Paris 10 Nanterre La Défense)。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学科的著名公立大学,成立于1964年,位于巴黎西郊的楠泰尔市,是法国最为著名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之一。从1966年起,这个地方日益成为极左派学生运动的基地。1968年法国学生造反运动最初即在这座大学中爆发,进而引发了席卷法国的“五月风暴”。(译者注) ↩︎

  35. 1969年,利科被选为楠泰尔大学(巴黎第十大学)文学院院长。利科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改革以摆脱大学令人窒息的压抑。然而,在1968年5月法国的学生起义中,楠泰尔成为抗议的策源地。利科则被学生嘲笑为“老小丑”(vieux clown)和受法国政府摆布的工具。由于校内无法维持任何正常秩序,利科遂于1970年3月9日辞去上述职务(译者注)。关于利科的这段不幸时期,参见《结构主义时代》,Edith Kurzweil, The Ageof Structuralism (New York: Colombia, 1980)。 ↩︎

  36. 参见《图像时代的形而上学:马里翁谈图像、偶像和圣像》,《基督教文化学刊》2013年第1期3-30 ↩︎

  37. 参见Jean-Luc Marion,La croisée du visible, Rev. ed. (1991. Paris: Éditions de la Différence, 1996). ↩︎

  38. 让-路易斯·克雷蒂安(Jean-Louis Chrétien,1952 - 2019)是处于法国现象学传统中的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和宗教思想家。一生有30多本著作,去世时是索邦大学的哲学名誉教授。他的父亲是激进的左翼革命者,曾远赴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做行军医生,因二战中坚决抵抗纳粹德国而待过达豪集中营。克雷蒂安在20多岁的时候,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皈依天主教,并在五旬节的一个星期天接受洗礼。克雷蒂安是一位现象学家,但他有意识地在传统中实践:不仅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传统,而且是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柏拉图主义传统。克雷蒂安通过多种出版物进行的一个主要研究项目是超越的体验,他称之为“与事物、其他事物、世界和上帝相遇的过度……这种相遇最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回应,但同时又似乎要禁止它。” 他的许多书追踪这一基本图景的不同方面,对个人相遇、对存在之呼告的回应、祈祷和艺术等等进行现象学的研究。因此,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克雷蒂安宣称,“我所有作品的指导主旨一直是言语的现象学,在这里,所有的意义都会显现出来,从而被接受。” (译者注) ↩︎

  39. 米歇尔·安利(MichelHenry,1922年1月10日-2002年7月3日),通译亨利。是法国哲学家、现象学家和小说家,堪称现象学神学转向的领军人物。他写了五部小说和许多哲学著作,还曾在法国、比利时、美国和日本的大学讲课。1963年,在伊波利特(JeanHyppolite)、瓦尔(JeanWahl)、保罗·利科、阿尔奎(Ferdinand Alquié)和亨利·古耶(Henri Gouhier)的指导下,于巴黎大学完成博士论文《现象的本质》(L’essence de la manifestation)。尽管他所处理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米歇尔·亨利哲学的唯一主题是活的主体性,即活的个体的真实生命,这一主题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并确保了它的深度统一。有人认为他提出了二十世纪最深刻的主体性理论。米歇尔·亨利的主要著作还有《为了一种基督教哲学》(pour une philosophie du christianisme)、《道成肉身:一种肉体的哲学》(Incarnation, unephilosophie de la chair)、《基督的言语》(Paroles du Christ)等等。(译者注) ↩︎

  40. 参见Jocelyn Benoist,“Vingt ans de phénoménologie française,” Philosophie Contemporaine en France(Paris: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1994) 46–47. 这一章出现在Jean-François Courtine,Jean-Louis Chrétien, Jean-Luc Marion and Paul Ricoeur, Phénoménologie et théologie(Paris: Critérion, 1992)中。其翻译以及Janicaud对其他材料的翻译包含在Dominique Janicaud,Jean-François Courtine, Jean-LouisChrétien, Jean-Luc Marion, Michel Henry and Paul Ricoeur, Phenomenology and the‘Theological Turn’: The French Debate, Perspectives in Continental Philosophy,ed. John D. Caputo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为了使辩论更情境化,可以看我本人的另一部作品:Robyn Horner, 《Rethinking God as Gift》(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Press, 2001)。另可见托马斯·A·卡尔森(Thomas A. Carlson)在《TheIdol and Distance》(偶像与距离)中的精彩介绍。 ↩︎

  41. Jean-Luc Marion,Questions cartésiennes I: Méthode et métaphysique (Paris: 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1);英文译本参见 Cartesian Questions,trans. Jeffrey L. Kosky, J. Cottingham, and Stephen Voss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 1999). ↩︎

  42. Jean-MarieBeyssade and Jean-Luc Marion, eds., Descartes: objecter et répondre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4). ↩︎

  43. 此译本为EdmundHusserl, Méditations cartésiennes, trans. M. B. de Launay, Jean-Luc Marion andother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4). ↩︎

  44. 由于让·伊波利特(Jean Hyppolite)在1968年10月26日去世,保罗·利科、米歇尔·福柯和依沃恩·贝拉瓦尔三位最有名望的哲学家,同时被提名为法兰西学院哲学讲座教授首席的候选人。结果是米歇尔·福柯当选,利科和贝拉瓦尔落选。从此,利科开始了在美国各地的长期讲学活动,为他的哲学创造吸取更多的分析性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译者注) ↩︎

  45. Jean-Luc Marion,God Without Being xix. ↩︎

  46. John C. McCarthy,Review of Metaphysics 46.3 (1993): 627–29, 629. ↩︎

  47. Fergus Kerr,“Aquinas After Marion,” New Blackfriars 76.895 (1995): 354–64, 363. ↩︎

  48. John Macquarrie,“Review of God Without Being,”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73.1 (1992): 99–101,100. ↩︎

  49. Macquarrie,“Review of God Without Being” 100. ↩︎

  50. 似乎可以把20世纪最重大的天主教神学家 卡尔·拉纳作为例子,拉纳采纳了海德格尔的出发点,即提出存在问题的人。拉纳把“此在”看作是对存在的一个独一无二的追问者,把发出追问的人既当作形而上学的起点,又当作形而上学的地平圈。拉纳通过把形而上学的起点置于人对存在的发问之中,主张对它的可能性之条件的反思将揭示出存在的意义和发问者的意义。拉纳认为,人和世界在“此在”中的此种关系的这些非对象化的结构,是任何对于世界的对象化经验之可能性的条件。拉纳为此特意谈到了存在的“发光性”(luminosity)和“隐匿性” (hiddenness)。这种两重性在“此在”追问存在这样的事实中被表明。对于拉纳而言,人对存在本身的追问也意味着人的超越性。(译者注) ↩︎

  51. 麦夸里从未意识到将海德格尔“基督教化”的危险,他在这篇评论中提到了海德格尔自己在这方面的警告,但是在他自己的神学作品中,麦夸里依然选择了在基督教的框架中运用与发挥海德格尔的思想。 ↩︎

  52. Brian J. Shanley, “Saint Thomas, Onto-theology, andMarion,” The Thomist 60.4 (1996): 617–25, 617. 对于马里翁的论文,请参见Jean-Luc Marion, “SaintThomas d’Aquin et l’onto-théo-logie,” Revue Thomiste XCV (1995): 31–66. 这本书现已在第二版《Dieu sans l’être》中转载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2002). ↩︎

  53. 例如,参见John Martis,“Thomistic Esse—Idol or Icon? Jean-Luc Marion’s God Without Being,” Pacifica:Journal of the Melbourne College of Divinity 9.1 (1996): 55–68; 还有 Anthony Kelly, “The ‘HorribleWrappers’ of Aquinas’ God,” Pacifica: Journal of the Melbourne College ofDivinity 9.2 (1996): 185–203. 如果想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即海德格尔式取向,但对托马斯表示同情的评论,可以参见John D. Caputo,Heidegger and Aquinas: An Essay on Overcoming Metaphysics (New York: FordhamUniversity Press, 1982) 140ff. ↩︎

  54. Jean-Luc Marion, God Without Being xx. ↩︎

  55. Marion, Dieusans l’être 215; God Without Being 153. ↩︎

  56. 可以参考卡普托的评注:Caputo,“How to Avoid Speaking of God: The Violence of Natural Theology,” 145–46. ↩︎

  57. Jean-LucMarion, Questions cartésiennes II: Sur l’égo et sur Dieu (Paris: Presses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

  58. Jean-Luc Marion, Étantdonné. Essai d’une phénoménologie de la donation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de France, 1997). Being Given: 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Givenness, trans.Jeffrey L. Kosk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59. 在本次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本次会议的会议辩论,均转载于约翰·D·卡普托(John D. Caputo)和迈克尔·斯坎隆(MichaelScanlon)主编的《上帝、礼物与后现代主义》:JohnD. Caputo and Michael Scanlon, eds., God, the Gift, and Postmodernis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

  60. Jean-Luc Marion,“La voix sans nom,” Rue Descartes: Emmanuel Lévinas (Paris: Collège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1998) 11–26; Emmanuel Lévinas: Positivité ettranscendence, ed. Jean-Luc Marion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9). ↩︎

  61. Marion, “D’Autruià L’Individu,” Emmanuel Lévinas: Positivité et transcendence 287–308; “From theOther to the Individual,” trans. Robyn Horner, Transcendence, ed. ReginaSchwartz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43–59. ↩︎

  62. Jean-Luc Marion,De surcroît: études sur les phénomènes saturés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de France, 2001); In Excess: Studies of Saturated Phenomena, trans. RobynHorner and Vincent Berraud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2). ↩︎

  63. Horner, RethinkingGod as Gift. ↩︎

  64. Jean-Luc Marion,Le phénomène érotique: Six méditations (Paris: Grasset, 2003). ↩︎

0%
阅读进度